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三)

    需要离得乐的解脱法门;天福有尽,所以终非究竟;因为人有八,天有五衰,虽得人天福报,还须进修无漏四圣谛法,方能达到究竟离得乐。此四谛法,就是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谛者,审虑真实不虚之义,因为是...之方。佛为怜悯众生沉迷不悟,所以用四谛法以拔济他,令他离,首说,令知苦果;苦果——“三、八、无量诸”。次说集谛,令知因——“见、思、尘沙、无明惑等等”。知苦果则思出离,知因则不再造业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970437.html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的“观”与“念”(2)

    释迦牟尼成道  ,首先在印度的鹿野苑,为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。一为,  是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,包括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饿鬼、畜生及  地狱中六道众生的种种报。二为集谛,集即众集,是说由于  一个人聚集了...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以及围绕在他左右的诸声闻众  ,放出金色光明,来到行者面前,演说空、、无常和无我的道理,  并赞叹此人出家修行的功德,从此便得以离开尘世的一切厄了。此  时,行者因见到了佛光,心中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970856.html
  • 俱舍论释题

    漏世间的苦果,是﹔  苦果不是无因无缘突空结成的,必有他的动力因,协助缘,  这就是业品,随眠品,是集谛﹔感到苦果强有力的压迫,而  再也不能忍受的时候,生起厌离心,要求脱离它,这就先得  解决他...,是因,是  灭,是趣灭道,是加行道,无间道,解脱道,胜进道,向道  ,得果,所以说名阿毗达磨。杂阿毗昙心论说﹕「云何名阿  毗昙﹖……答﹕于牟尼所说等第一义谛甚深义味,宣畅显  说真实性义﹕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1971083.html
  • 由《齐物论》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

    专就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而言,四圣谛中,(「一切皆」)显示宗教探求的终极关怀,集谛(「一切皆」的因缘考察)表现终极真实(即佛法)的探索开端,灭谛(因缘灭则灭)则指佛教的终极目标,最后的道谛(...之四大元素,但其间内容却十分不同。简言之,佛教乃是以拔解脱为首要关怀,亦是对业之存在有极深之感受,吾人可谓之为「业意识」或「解脱意识」。另一方面,儒家  页254  则以成德为首要关怀,重点在...

    高柏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871353.html
  • 英伦归来话佛教——净因﹑圆慈法师访谈录

    圣谛的教诲中阐述得很清楚。四圣谛是:   (1),有关世俗之一切本质皆的真理;   (2)集谛,关于世间人生诸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理;   (3)灭谛,关于灭尽、集之真理;   (4)道谛,审实灭之道,超脱、集二,达到寂静涅盘之境之真理。   释尊不仅把痛苦和灭除痛苦当作其教诲的核心,而且以揭示心理上猛然觉醒的方式来对治痛苦这一问题。释尊从人的内心去追索痛苦的根源,首先是贪婪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5871440.html
  • 禅茶一趣

    茶性也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载:“茶而寒,阴中之阴,最能降火,火为百病,火情则上清矣。”从茶的后回甘,中有甘的特性,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,品味人生,参破“”。  其二曰“静”。  茶道...、驱病气、树礼仁表敬意、尝滋味、养身体、可道德、可雅志。  以上茶之功用不过体现于僧人的日常生活方面,更重要的是茶在修行实践中的内在妙用。有人把茶中的修行总结为四个字:、静、凡、放。  其一日“”...

    源 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09.html
  • 周叔迦:杌人集(2)

    篇论文集成的:一、《物不迁论》,二、《不真空论》,三、《般若无知论》,四、《涅槃无名论》。前二论是说有为法的空无相,后二论是说无为法的空无相。又《不真空论》是说物质的幻假,宇宙是空虚,也就是说空。《物不迁论》是说时间的幻假、人生的空虚,也就是说集谛空。《般若无知论》是说真智的不生,也就是说道空。《涅架无名论》是说极果的不生,也就是说灭谛空。现在流通的《宝藏论》,这书古人未曾提起,晚唐以后才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573409.html
  • 阿毗达磨泛论

    -63。  (注 27)参照羽溪了「西域之佛教」四九一页。  (注 28)婆沙卷十八,西方尊者诵品类足云﹕九十八随眠、  二十七遍行、六十五非遍行、六应分别。今勘宋译  唐译二论第三卷,全同此文,可见其为西方本。又  婆沙卷十六云﹕品类足说,有以有身见为因乃  至除未来有身等。评曰﹕应说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  应法等。今勘唐译卷十三,全同评家,又可知其本  曾经改正也。  (注 29)参照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074032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四圣谛 “”就是如是不颠倒,既是真理。“圣谛”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。 “四圣谛”说四种真理: 一者、圣谛; 二者、集圣谛; 三者、灭圣谛; 四者、道圣谛。 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,...之所在处,告诉众生,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,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,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。 〖四圣谛的次序〗 ㈠、:说明世间是苦果。我们要知道有如病,应该遍知,这是世间的苦果,也是生死的流转。我们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原始佛教读书会:相应部选读 第十单元:受相应

    所说佛陀认为的由所系缚,这可以系联到四圣谛中的就是一切皆,不管是什么感受,就算是快乐却是短暂的,本质还是一种,为什么是?就是前面所讲对这种现象的不如实了解,所以产生种种苦恼。   有闻之圣...第五“当见”的经文,这段我也找不到相应的汉译,“诸比丘!此等之三者,是受。”,有三种情形被称为受,“以何者为三者?”,是哪三种呢?“乃乐受、受、非非乐受是。”,把受分成三种,乐受、受、非非乐受...

    赵飞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477138.html